每到节假日,寺庙都是热闹非凡之地,不辞辛苦的善男信女不顾旅途劳顿,为了一些美好的愿望都会来到寺庙,烧香拜佛,以祈求幸福、平安。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节日里的寺庙总是钟鼓齐鸣,香烟袅绕;可是这香烟袅袅中总是让我想起一些镜头:络绎不绝的信众不断地把大扎大扎的香扔进香炉。他们有的点着香去朝拜后再插入香炉,但香炉已烧的无法近身,更不用说插香,有的干脆直接扔进香炉,一时间烟雾弥漫,黑云满空,多有好事的老外在观摩这热闹场面而拍下这珍贵的照片。 后来就见有关媒体批评此现象之报道,同时相关部门也对此进行过整顿。我既有灵宫殿前应接不暇护香火的经历;也有在欧洲讲道时面对此提问的无奈回答——中国特色的民俗而已。 笔者素有“道由心学,心假香传”的宗教情结,也理解香烟缭绕的宗教气氛,更承认烧香礼拜的宗教功用,但随着走南闯北的见闻,越来越觉得,“烧香磕头”由于疏于引导而失去真义,甚至引发与道教本义相反的功效。应当明白,烧香作为表达心理寄托的方式,既有传达心灵信息的功能,又有提神醒脑,优化磁场,净化空气,驱蚊洁净,以至记时和仪式之用,与磕头的互动,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安慰,达到健康身心的效果。这种心信之物既有通灵降神,趋吉避凶的宗教功用,也有平衡心态,寄托心灵,健康身心的理想功效。但是本来这种典雅、别致的仪式被世俗的人们误解成功利和趋同的人云亦云的表面工作,特别是功利心态造成的烧得越多越好的谬论导致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直接诱发以上的情景。 追溯烧香的历史源头,我们发现唐初开始,就有焚香烧香的记载;这又与外国传入和佛教有关,因为古书没有烧香的记载,出现可靠的有《晋书佛图澄传》: “石勒召澄,澄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钵中生莲花。”“患旱,澄烧安息香敕龙取水,三日水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