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大渡网 > 大渡访谈 > 正文
专访仲巴活佛:现代人的修行之路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09-06-13 21-06 【打印

记者:有学佛商界朋友问,皈依之后不能杀生。而生意场上遇到请客吃饭,却会有避免不了吃海鲜的时候,对于没有宗教信仰却又十分重要的客人,不杀生是很难做到啊。

活佛: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皈依佛,学佛。学佛并不是给别人看,并非是要完成任务。这是自己一生要获得解脱的方法,根本不能用物质的生活条件来作比较。“修行佛法得解脱”这根本就是无价之宝。我相信有一些人,他对佛法三宝非常有信心,渴望解脱,这种人是不会去做这样的比较。但毕竟每个人根器不同,修行层次有差别,对佛法的理解也不一样,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有人仅仅因为怕失去一个客户,为了客户去开杀生戒;有人选择自己不吃,但为了客人去杀生;甚至有的人为了客户,那就大家一起吃……这就是各人的根器和对佛法的认识不同所致。但总的来说,自身作为皈依弟子,皈依法之后是肯定不能再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是无意中伤害到,比如不小心踩到别的众生,那是没有办法。但如果故意去做这样的事情,那就是违背清净戒律!

而通常情况下,如果自己能做到不杀生,但还阻止不了别人杀生,对这样的人,你可以为他念诵诸佛菩萨的圣号,六字真言等作回向,自己平时常做放生的功课。如果自己不是完全吃素的人,也要时常做回向。虽然有很多学佛的人还做不到完全不杀生,也要尽可能不吃活杀的,诸如海鲜之类,就吃那些已经死了的,这也是一种逐步递进的方法。事实上那些已经完全做到的人,并不觉得有什么痛苦,因为这是他内心欢喜的作为,他会觉得这是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不会感觉是多大的难题。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这一切都完全看自己的修行。释迦牟尼佛说:我告诉众生如何去修佛法,如何解脱。但最后能不能解脱,要依靠自己的修行,自己怎么做。如果说为了客户去杀生,然后期望通过请求上师加持来消除这个恶缘,那是根本没有可能的。
 
记者:被蚊子盯咬,忍不住就拍了一巴掌。之后,解释说自己算是为它们超度,这如何看待?
 
活佛:这不是超度,这是内心生起了嗔恨之后产生的杀业。蚊子是很小的众生,它在你身上索取一点点的血和汗,你可以忍受,也可以换种方式驱赶,并不需要杀死它。如果你能够认识到用自身点滴的血汗,就能布施给这个众生,那么将是更加符合如法的修行。
 
记者:开始学佛的生活,一般会升起很多喜悦,会出现一些吉祥的征兆,美好的梦境等,但接下去并不总是这样,也有出现让自己难受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过程?
 
活佛: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并不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梦或者一个好的感觉、吉祥的征兆。众生存在这个世界,人人流传于轮回,一定会有暂时的快乐与痛苦的感觉,吉祥或不吉祥的梦都很正常,这并不是我们要寻求解决的事情和目的。学佛一开始,就必须要搞清楚这个目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在修法仪轨中会提到,修怎样的本尊会出现怎样的征兆等,在经过几天几个月乃至几年的修行后,也确实出现了这样的吉兆,梦境,这些是说明了修行的进步,是很好的事情。但这些瑞像也都不是修行佛法真正的究竟。至于修行初期出现的那些好现象,有可能是内心生起的一段清净心引发的。如果你经常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追求它的出现,也就没什么意义了。不管好梦坏梦,都是一个梦。佛家讲“如幻如梦般地对待”,就是指不执着的意思,没有执着就不会因此而产生烦恼和痛苦。一切都如幻如梦般地对待,就是这么一个殊胜的道理。
 
记者:学佛前觉得自己是十分善良的人,也努力去发悲心,但在修习过程中却往往逐步发现自己有很多自私的地方,更容易看到自己犯嗔怒。菩提心的建立,似乎并不容易。
 
活佛:菩提心和世俗说的好心,善心,区别比较大。胜义谛的菩提心和俗义谛的菩提心有两个层次。证悟空性境界的叫做胜义谛的菩提心,这对刚学佛几年的人,不一定马上就能获得,也和每个人的根器有关。但世俗基础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则是人人都该追求,都能追求到的。它们是一个过程,愿行菩提心的基础在于学习之人有良好的品德和善心。
在修行过程中发觉自己的自私嗔怒等,并不是不好。这是一个进步:以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某些善良,而现在发现比善良更加殊胜,更要进一步的东西。不需要觉得自己不行,你已经看到更殊胜的悲心,菩提心,在自己的内心更要生起欢喜心——定要获得它!不要因为觉得生起菩提心这么难,就认为原本具有的善良没用处了,否定自己,失去信心,这样才是不好。
菩提心确实很难,但没有菩提心,就毫无解脱可言,毫无成佛可言。无论是显、密、禅、净土法门,在所有的法门当中,菩提心都是佛法的精华和究竟。虽然难得,但一个人如果修行不去走弯路,完全如法真实地修行,那么得到菩提心也不成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信心,欢喜而继续修持下去。
 
记者:现在是一个鼓励竞争的物质社会,处处都存在竞争、对比、计较……在这样的环境里,嗔怒之心是如此容易生起,我们学佛似乎很困难。
 
活佛:对于欲望强烈的人来说,不择手段,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竞争,他们可能会无所谓。但这并不是佛教所推行的生活。诚然生存在现实社会中,修行人不具备一定的物质生活方面的能力,也不行,你还得要面对这些东西。而学佛也并不是说到了佛堂念经才算数,而离开那个清净的环境就认为自己学不成;或者把上下班当成分界线,念佛的时候就那么一个小时,剩下的时候却彻底把佛法丢在一边,这样的话,修行会十分困难,进步很慢,等同浪费。其实无论在工作或家庭生活中,首先要建立起定力,对佛不变的正见。有了正见,按照这种标准来面对那些竞争,对比,计较等等一切,困难就不会很大。要时刻知道自己是一个学佛的人,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如果你忘掉了所学的东西,依然以世俗心态做那些俗世的事情,就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了,也失去了那些违缘所带来的难得的修行机会。
 
记者:为了修持忍辱与慈悲心,在工作中会尽量与人温和,希望能够感动共事的人自觉做好事情。但并不是总有效果,有时,对方的反应并不如自己所愿。这样一来,真是觉得心里憋气,觉得还不如以往发脾气来得直接。
 
活佛:修忍辱是用智慧来修,并不是说不论好坏、有无道理,人家怎么说怎么做,你都忍气吞声,这不叫忍辱。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首先自己要非常明了管理的方法,这是必须的。如果这个能力不具备,员工做得好,自己就高兴;做得不好,自己就生气,事实上也管理不好企业。对方做不好,不是只有用发脾气的方式才能解决。锻炼用智慧处理这些事情,教授对方也好,讲道理也好,慈悲地与之沟通,会更加容易让对方接受。如果自己也不懂得沟通,人家做不好,一点点事就发脾气,对方如果不是学佛的,那他就更加难以接受了。
你时时刻刻要关注的是,你要相信做事的这个人,他至少是为了生存而做事,没有做好的原因,可能他缺乏这方面的智慧,才没有处理好,你的内心更应该对这样的他生起悲心,更加好地帮助支持他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样才可以感染到对方,才是真的在培养慈悲心。
 
记者:我们在工作中凡事讲求计划性,注重成果。这与佛教所说的顺其自然,不执着会产生冲突吗?
 
活佛:在做事的过程中,讲求计划,追求成果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佛教里讲“顺其自然,不执着”与这个过程没有任何的冲突,反而对人有帮助。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计划,不追求成果,那就注定是失败。在做的过程中,有些人虽然作了计划,也尽力如实去实行,但未必产生出自己满意的成果,这时就有了烦恼和痛苦。如果在这个时候再指责自己和其他人,去烦恼沮丧,意义何在呢?万般的痛苦,难道就能让那个成果马上就出现?如果不能出现,那么痛苦的意义又在哪里?而且还伤害了自己的身心。这个时候就需要顺其自然,不要执着在那个已经产生的事实上,如此才能驱除烦恼,给你的精神上带来快乐。然后再努力去做。所以它并不是消极的处理方式,而是很好地一种心里支持。
同样,当你做到目标之后呢?还有什么样的打算?如果一个人企业成功了,你的目的是什么,光是赚钱吗?钱越多越好吗?如果是这样,那也没什么意义。如果你的目的是想利益众生,想帮助更多的众生,想帮助更多需要的穷人,哪怕暂时解决他们的饥饿痛苦,也是值得你努力去做的。如果只是为了吃喝玩乐这样的目的去努力,为了生存而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样的人生和马牛羊等其他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无非生活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它吃草,你吃海鲜;它四蹄行走,你开奔驰宝马;它睡窝蓬你住别墅),结果却都一样的。
 
相关标签: [大渡] [访谈] [活佛] [仲巴] [修行] [现代]
抄经祈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Tel:010-87319150 Email:chendm@dadunet.com
dadunet.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195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