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武打小说被世人所周知,但他信奉佛教,且对佛学颇有造诣,而最终皈依佛门,却是很少被世人所了解。这个原因说来话长……
早在1976年,金庸先生的十九岁的长子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他简直就是晴天霹雷,他伤心得几乎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人为什么要自杀?人为什么忽然要厌弃自已的生命?”他想到阴世去和孩子会面,要向他问个明白……
金庸坦言:这件事使他开始认真思考关于“死”的问题,是痛苦的经历和一种神秘的召唤,使他走进了佛门。此后一年中,金庸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一书。其中有汤因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这些仍然不能解答他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惑,所以他只有到宗教中再去寻求答案。
他在高中时期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他回忆起书中的要义,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而在西方,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满的书,由始而终(没有新的一页)。这也就是说,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他肯定了基督教的教义是不合他的想法,于是他又寄托希望在佛教书籍中去寻求解答。
在数以万卷的佛经中,金庸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虽然还是一知半解,但还是勉强读了下去。再后来读到《阿含经》时,几个月废寝忘食、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契机,有所领悟。于是他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以免中文不好而产生对佛法的误解。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
金庸对英文佛经的阅读更容易些。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他由此产生了信仰,相信了佛陀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了佛教。佛法解决了金庸心中的大疑问,他因而内心充满喜悦——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
在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中,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金庸也不免再产生疑问。因为有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又经过长期思考以及再研读大乘经典《法华经》后,他才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也能够了解与接受。比如: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法理,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金庸又用了两年的时间。
金庸回忆说: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却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这些痛苦的探索和追寻,才使自已真正进入佛教的圣堂以及了悟了佛法的美妙境界。他认为自已的心灵更透彻了,面对人生的各各变顾与起落,他更安然、平和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