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挖掘的这些蛛丝马迹,跟“严书记”的被查之间,似乎也构成了顺承逻辑。
“严书记”所涉的问题仍待查究,但跳出这起个案看,舆论和官方围绕反腐的良性互动格局,显然值得探究:这些年来,不少腐败案件的浮出水面,都得益于网友的曝光,而这也激起有关方面的积极呼应,最终用缜密调查还原了事实,也让很多腐败官员被收进制度反腐的笼子中。
本质上,反腐也需要充分吸纳社会监督,以此作为系统内监督机制的补充。在“网曝”曝出些许线索后,作为职能部门,在后续跟进处理中按图索骥一查到底,实现官方与社会舆论的良性互动,也更容易掌握反腐的主动权。
无论是此前的“表哥”杨达才事件,还是前不久的扬州国资委原主任黄道龙因被儿子前女友举报被查事件,都印证了这点。
当然,当下公共空间泥沙俱下,很多“网曝”未必就靠谱或确切,有些舆情也“盖歪了楼”。有关监督部门需要做的,就是高度重视、及时回应,用调查廓清是非,用真相解开公众疑窦。
在“严书记”事件中,我们欣慰地看到,当地有关部门在“‘严书记’是谁”的第一波舆情出现时,就已闻声而动、积极介入。这跟那种用冷处理来应对舆情,试图等下个热点出现转移焦点的“操作”截然不同。这让该事件避免了在捕风捉影的传言和甚嚣尘上的猜测中无疾而终,而是变得结局可期。
舆论介入,官方跟进,这体现的,就是反腐机制在接纳社会舆论上的开放性。很多倒在“网曝”下的腐败官员,其实也是倒在这种基于反腐共识的良性互动下。毫无疑问,这类社会舆论和官方相向而行、合力反腐的格局,对“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也会有所裨益。(据新京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