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家表示,隐私泄露风险增加,很大程度源于个人信息被暴露的环境和应用场景增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难免要牺牲个人信息以获取一定的服务,有些甚至是不自觉行为。比如,你只要浏览了电子购物网站,你的许多信息就会被获知。普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数据贡献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互联网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用户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透明人’。”
安全专家、北京天融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唐宁说,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获取、保存、处理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数据只有通过流动、共享甚至交易,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但流动和交易过程中,极易产生个人信息扩散、失控的危险。
互联便利伴随风险
网络攻击的目的性更强,危害性范围广,技术手段增多、更隐蔽
如同硬币的两面,互联网时代,一些新技术和新的应用场景,在带来便利同时,也成为新的安全风险点。
中科曙光大数据总工程师宋怀明说:“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的风险在于,网络攻击目的性更强,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也可面向普通网民,危害性范围广;攻击的技术手段增多、更隐蔽,可以说无孔不入。”
无线连接是未来万物互联世界的基石,连接是否安全将是基石是否坚固的核心。360无线电安全研究院负责人杨卿表示,智能设备需要依赖WiFi、蓝牙、Zigbee、GPS卫星导航等无线电通信技术。一旦某个通信协议出现漏洞,将会引发大量安全问题及安全事故。比如,恶意WiFi热点可能设置钓鱼网站,摄像头、麦克风可能泄露人们隐私,等等。
当前,传统的网络攻击和风险正在向物联网和智能设备上蔓延。“万物互联,使信息暴露在更多端点,潜在的隐患增加。而且,一些智能设备本身的防护能力比较薄弱,容易被攻击者利用漏洞获取设备控制权限,或用于用户信息数据窃取,或用于控制形成大规模僵尸网络。”网络安全专家、绿盟科技副总裁李晨说。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物联网设备中各种智能摄像头成为个人隐私泄露的新风险点。比如,2016年,监测发现超过13万个联网摄像头存在漏洞,有被黑客入侵控制的风险。
安全专家表示,万物互联时代,个人信息随时有可能被泄露。包括现在最时兴的无人机、儿童智能玩具、扫地机器人等,都可能成为监视你的“间谍”。
“当前黑客技术门槛变低,窃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与此同时,网络犯罪出现职业化倾向,已然形成网络黑色产业链条,工具开发者、工具应用者和利用工具实施犯罪者都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了一套体系。”李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