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部门仍然会独行其是。170、171虚拟运营商号段成为诈骗“重灾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管控不严的漏洞也早被广为诟病。但有些地区的工信、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却迟迟没有“重拳出击”,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助纣为虐。实行实名登记并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多点监控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多方联动严厉整治“伪基站”,不再让电信诈骗处于失管放任的状态,这到底是一个技术难题,还是一些人员的观念难题?
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部门仍然会见利忘义。实际上,让公众不堪其扰的不仅仅是诈骗短信和电话,培训机构“温馨”致电学生及家长,保险公司“热情”问候有车一族,“好心战友”凭借真实的家庭信息“捎”走军属的财物,都足够让人胆战心惊:自己到底还有多少隐私是真正保密的?当徐玉玉申请助学金两天之后就被不法分子以发放助学金为名行骗,当扬州的黄女士因为网购的所有信息被“淘宝客服”说对而被骗6000多元,这仅仅是个巧合吗?虽然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已经入刑,但执行起来恐怕多是懒驴上磨或有心无力。信息的出卖者获得了廉价的报酬,但受害者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到底是法律的无奈,还是人性的悲哀?
的确,公民自身应加强防范意识和维权观念,但仅凭一己之力实在无法抵挡科技化、专业化、隐蔽化、流动化、复杂化的诈骗行径。近几年,全国电信诈骗平均每年致群众损失100亿元左右,面对如此猖獗的“洪水猛兽”,有关部门不能再沉默不语心慈手软了,也不要等到闹出人命了、媒体披露了、大众关注了才江心补漏临渴掘井。否则,徐玉玉、宋振宁的去世不仅毫无意义,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卜新国)
新闻链接:被骗学费女孩同学:如果她没在办助学金或不会上当
一通诈骗电话,9900元学费,18岁的徐玉玉去世了。这是一个一心想考到南方读大学的女孩,想离在新加坡工作的姐姐近一点。和所有高考大省的考生一样,徐玉玉的高中生活封闭、单调、“一切为了高考”,学校那块播放“央视新闻”的大屏幕,曾经是她了解外界为数不多的渠道。
但至今,徐玉玉的同学们仍然认为,她被骗走学费是一个“巧合”。如果不是徐玉玉恰巧正在办“真助学金”,她或许不会上那个“假助学金”的当。
想去南方读书“离姐姐近一点”
徐玉玉的成绩一直优异,身在文科班的她因为数学成绩突出而占据考试优势,发挥好的时候可以考到140分,即使题目较难,也能考到130分。她的成绩维持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